探寻蒲菜非遗魅力,青春助力传承出圈——蒲菜非遗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仲夏时节,暑气渐浓,淮安蒲菜推广示范基地的蒲塘边却凉意沁人。为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助力蒲菜这一特色物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农遗青芒实践队走进被誉为“蒲菜之乡”的淮安区,开展了相关的蒲菜非遗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学习剥制蒲菜根茎技艺为核心,并且通过走访调研、技艺研学、创新推广等方式,深入触摸蒲菜非遗的传承脉络,用实际行动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播添砖加瓦。

一、走访蒲塘深处,聆听非遗故事

实践队的第一站,便是这里的蒲菜种植核心区——连片千亩的活水蒲塘。站在塘边望去,层层叠叠的蒲叶随风摇曳,水下藏着的,正是被誉为“水中玉笋”的蒲菜根茎。

刚到基地,先向基地管理员朱国红先生道明团队的目的,在朱先生的带领下,团队来到蒲塘旁边的基地里,到达基地后,朱先生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康得乐食品有限公司蒲菜推广基地的地理位置、种植面积以及取得的相应成就。淮安蒲菜推广示范基地东临京杭大运河,西依农村,从而这里空气四季清新,还吸引白鹭,丹顶鹤等鸟类前来觅食;蒲菜基地占地约1000亩,大量的蒲塘不仅仅孕育出甘甜的蒲菜,同时也为各种各样的鸟类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

随着对基地介绍的完成,朱先生又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刚刚采摘的新鲜蒲菜根茎,其外观洁白如玉,在阳光的照射下还会透出淡淡的光泽,如同一根根精心雕琢的玉管,给人一种清新、水灵的感觉,又像是放大版的蒜白,圆润可爱。在他的介绍下,成员们对蒲菜的认识又更近了一步。

图1朱国红先生向队员们介绍 图由马语萱提供

二、拜师学艺剥蒲菜,触摸非遗温度

随后,在朱先生的指引下,成员们来到了蒲菜的加工车间,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如何剥去蒲菜外面老去的壳皮并且保留中心新鲜根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开始了蒲菜剥制的学习。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暗藏玄机:用力太猛会削掉过多嫩肉,力度不够则剥不干净老皮,稍有不慎,洁白的根茎就会留下刀痕,影响品相。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朱先生带领成员们来到蒲菜文化发展馆,在这里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蒲菜的历史过程,蒲菜在先秦时期最先发展,《周礼》中也有“蒲菹”的记录,说明了当时已有用蒲菜制作腌菜的做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蒲菜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时期,直至到近代史发展成淮扬菜的重要食材,并且在2017年入选江苏省农产品品牌目录,品牌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图2志愿者向工作人员学习 图由刘尚坤提供

三、多维推广齐发力,让蒲菜“走出深闺”

“家人们看这里!这是刚从蒲塘里挖出来的新鲜蒲根,经过咱们非遗技艺剥制后,就变成了这样白白嫩嫩的蒲菜……”在蒲菜基地的“非遗直播间”里,志愿者们举着刚剥好的蒲菜,向网友展示它的质感:“大家可以看一下,轻轻一折就能折断,听这清脆的声音,这才是上好的蒲菜!”并且向直播间的观众们介绍与蒲菜相关的知识,从而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了解到蒲菜。

为打破蒲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实践队策划了“线上+线下”立体推广方案:线上,制作《蒲菜非遗探秘》系列短视频,记录朱先生等传承人的故事和剥制技艺,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持续上升;并且开设“蒲菜课堂”直播,邀请厨师现场演示蒲菜菜品制作,单场直播吸引多人观看,可以更好的带动当地电商平台蒲菜销量。

图3志愿者们直播宣传蒲菜 图由刘尚坤提供

四、薪火相传谋新篇,非遗焕发新活力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时,一场“蒲菜非遗传承研讨会”在会议室召开。实践队将整理好与蒲菜相关的文创产品计划交给朱先生,并提出“非遗+”发展建议:联合院校开设短期培训班,系统传授剥制技艺;开发“蒲菜研学游”,并且通过生产相关的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蒲菜,同时还可以发展线下活动,让游客们体验到剥菜、做菜的乐趣。

此次蒲菜非遗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蒲菜这一地方特产被更多人熟知,更在青春力量与传统技艺的碰撞中,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每一根被精心剥制的蒲菜根茎,都连着过去与未来。我们愿做非遗传承的‘摆渡人’,让这颗‘水中玉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周宇,孙潇齐


责任编辑:cqqn

相关内容

行业

更多>>

雷雨天气多出险情,但这五个是谣言!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孝金波陈慧洁)夏季雷雨天气多发,常有雷电击人事件发生。8月1日下午,云南丘北县天星乡扭倮村民委小坡村小组就发生了 [详细]

国内

更多>>

华北东北凉爽多雨 南方高温将发展加强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贺迎春 王一涵)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昨日(5日),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最高气温降至30℃以下,华北大部的气温也回落 [详细]

国际

更多>>

印尼龙目岛7.0级地震已致82人死亡

8月5日,在印度尼西亚西努沙登加拉省龙目岛以西的巴厘岛,几名安保人员查看一处停车场里的落石。 印度尼西亚抗灾署6日说,印尼西努沙登加 [详细]